
仲夏時節,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黃振芳家庭林場草木蔥蘢,宛如一幅充滿生機的綠色畫卷。山林下,黃精、草珊瑚、靈芝、芍藥等中藥材吐出新綠,不時還有“嗡嗡嗡”的蟲鳴聲從林下蜂箱傳來。
黃振芳種林護林的故事在閩東廣為人知。42年前,他大膽貸款8萬元開荒植樹,成為有名的“造林大王”。多年后,其子黃傳融接過林場事務,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探索“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新路,這背后同樣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澆灌。
去年5月,黃振芳家庭林場獲頒全市首張寧德林業產業經營票證,獲得首批“林e貸”綜合授信300萬元。有了信貸資金支持,黃傳融秉承父輩意志,堅持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對林場進行生態立體開發,示范帶動周邊農戶興林增收。
周寧黃振芳家庭林場,林下試種的靈芝喜獲收成(圖源:閩東日報)
“林e貸”由市林業局、省農信社寧德辦事處、郵儲銀行寧德市分行以及市國投公司下屬企業寧德市匯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融集團”)聯合推出,主要依托寧德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平臺開展。緊緊抓住建設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這一契機,聚焦農村經營主體因抵押物匱乏、貸款擔保困難而面臨的融資難題,大膽創新,積極開展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工作。
不到一年的時間,匯融集團已發放林業產業經營票證110多張,“林e貸”授信額度近1億元。受惠林業經營主體認為,“林e貸”手續簡便、無須抵押、利率優惠,解決了林農、林企因缺乏有效抵押物導致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林e貸”是寧德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平臺成功孵化的創新金融產品之一。近年來,匯融集團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的殷切囑托,把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作為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點工作來抓,推動農村各類資源轉化為資產、資產轉化為資金。
由于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平臺建設在省內沒有先例,2021年以來,匯融集團通過自主研發,運用大數據、OCR(光學字符識別)、機器學習等技術,打造“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創新應用項目,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平臺穩定持久運營。
作為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寧德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平臺創新農村生產要素確權方式,建立政銀保擔風險共擔機制,與郵儲銀行、興業銀行、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等金融機構實現系統直連,實現農村生產要素“確權登記—價值評估—抵押融資—處置流轉”閉環,有效盤活茶園、漁排、菇棚、民宿等農村生產要素。
寧德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平臺大數據倉
截至目前,寧德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平臺已覆蓋14大類64個品種的生產要素,確權登記權證信息達138835條,在架金融產品256個,累計流轉金額約2.44億元,累計融資金額約200.70億元,惠及全市“8+1”特色產業經營主體。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當前,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機制在解決“三農”群體缺乏合格抵押物的問題上正在發揮積極有力的作用,匯融集團將落實市國投公司黨委“雙融四優”黨建品牌創建行動,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持續鞏固拓展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成果,強化寧德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平臺建設運營,推動農村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進一步滿足涉農群體的多元化融資需求。